歡迎瀏覽 CurrentChan 個人網站,系統會不停更新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土耳其10天之旅 (更新)

鄂圖曼帝國亦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1299年到1922年在目前土耳其、部分中東、部分北非的突厥族國家。由塞爾柱土耳其人創造。創始人是奧斯曼一世。奧斯曼一世之子奧爾汗統治時期 (1326年 - 1360年在位),建立了常備軍,並且吞併了羅姆蘇丹國的大部分地區。1331年打傷了東羅馬帝國皇帝,攻佔了尼西亞城;1337年奪取尼科美底亞,將東羅馬帝國的勢力逐出了小亞細亞。奧爾汗改稱總督。1349年,奧爾汗用2萬騎兵打敗了塞爾維亞,佔領亞得里亞堡,並遷都於此,改名埃迪爾內。奧爾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年 - 1389年在位)自稱蘇丹。1389年取得科索沃戰役勝利,打敗了巴爾幹諸國聯軍,征服塞爾維亞。
1393年又征服保加利亞。1396年,羅馬教宗授權匈牙利國王率領多國部隊同土耳其決戰,結果聯軍大敗,歐洲各國震驚。至14世紀末葉,土耳其人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大部,兼併小亞細亞。 15世紀初期,帝國曾一度衰落。到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國力恢復。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30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經過53天激烈的戰鬥,終於在5月29日攻入。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隨即更名為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滅亡。攻滅東羅馬後,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1463年征服波士尼亞;1478年征服克里米亞汗國;1479年征服阿爾巴尼亞;1514年打敗伊朗。1517年滅亡埃及馬穆魯克王朝。隨後麥加、麥地那也相繼被佔領,蘇丹自稱是兩個聖城的僕人,成為穆斯林世界的首腦哈里發。 在蘇萊曼一世(1520年 - 1566年在位)時期,國力達到鼎盛。蘇萊曼一世被尊為大帝。1521年,佔領貝爾格勒;1529年圍攻維也納;1555年進占兩河流域。到1574年,勢力達到黎波里、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事不斷,打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使得西歐往東方的交通不時受阻。而帝國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是原產東方的香料、茶葉等商品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豐厚的商業利潤是西歐各國尋找去東方新航路的主要誘因之一。 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土耳其地跨歐亞大陸,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並擁有豐富的物產,及最大香料集散地,加上歷史的洗禮,多種文明在這塊土地上駐留,也留下了飲食特色,土耳其人來到之後,吸收了當地的飲食文化,尤其是鄂圖曼土耳其人曾經建立的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也使得土耳其飲食文化融合了各地特色,使之成為了世界三大菜系之一。梅澤:是土耳其的前菜,種類多樣,冷熱皆宜,食材可以是魚、肉,也可以是蔬菜,最大的特色是充分運用香料、橄欖油、酸奶、優格類所做成的souce,土耳其傳統菜肴,講究氣味
卡八:在土耳其,各种烤肉料理都叫做「卡八」,一般都加飯一起吃的,也有是薄餅包餡的gozleme,將口袋式的薄餅皮,包入起司、蔬菜、肉末、辛香料的內餡,不僅美味且方便,是眾人的最愛。 土耳其甜點: 土耳其甜點超甜,甜到魅力無法擋,大人小孩都愛吃,且不需時間及理由,且到處都有賣,有電影中的土耳其軟糖Lokum,和最受遊客歡迎的米布丁Sutlac、千層派Baklava等等,種類繁多,口味各異。其中列舉幾項: 土耳其八寶粥Asure:甜而不膩非常的爽口,一般會加入葡萄乾、杏乾、開心果、桃乾等天然堅果類,值得推薦!千層派Baklava:薄薄的酥皮,中間有果仁夾心,超甜!龍鬚糖Pişmaniye:外型和口感很像我們的龍鬚糖,吃起來一絲絲入口即化,有些會灑上綠綠的粉狀物更添清香,是開心果研磨而成。米布丁Sutla:冰冰涼涼,綿綿細細,挑嘴人的最愛。土耳其軟糖Lokum:有各式各樣的做法,不同的夾心,五花八門,也很甜膩,偶爾塞塞牙縫也不錯。 土耳其飲料: 比起廣為人知的土耳其咖啡,土耳其人更愛喝茶及葡萄酒。甜茶:土耳其人嗜甜,連喝茶都很的很甜,一般喝茶不加奶,但一定要加糖,三塊方糖是基本配備。土耳其茶除了加糖之外,一般還會加上香料調味,最受歡迎的蘋果茶,不僅有濃濃的茶香外,還有馥郁的蘋果香及淡淡的馨香氣味,非常好喝。 葡萄酒:土耳其擁有優良的葡萄產區,及種植葡萄與釀造技術,故飲酒佐餐相當普遍。土耳其咖啡:是將咖啡粉倒入銅製長柄的咖啡勺中,直接加水在火爐上煮,煮開後倒進咖啡杯內,咖啡渣就會慢慢沉澱到杯底,據說杯底的咖啡渣還可占卜,至於還有沒有人這麼做就不得而知了。而土耳其最大的影響就是將咖啡傳到歐洲,形成歐洲知名的咖啡文化。 土耳其共和國: 面積:814,578平方公里,僅5%面積在歐洲,稱為色雷斯(Thrace),其餘95%均在亞洲,是世界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人種:土耳其人口超過6500萬,多數為蒙古利亞的突厥種,而東部是庫德族大本營,有1千萬人。 氣候:可分為黑海沿岸的黑海性氣候,內陸的大陸性氣候,愛琴海及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行氣候。 宗教:99%為伊斯蘭教。凱莫爾改革後,實施政教分離,使宗教信仰自由化。土耳其雖然有99%的人信回教,但其實並不能算是個虔誠的回教國家。大城市裡不包頭巾的女人很多,大家一天五次的朝拜也執行得不是很徹底。 語言:阿爾泰語系的土耳其語,書寫文字為拉丁字母。 10天土耳其之旅,行程開始了: 第一天,由香港乖坐乘新航豪華客機,飛抵新加坡機場,然後再轉機,飛到中東的杜拜機場,都要10幾個小時オ可以到達, 再停留1小時,然後再轉飛4小時,オ真正到達土耳其第一大城,也是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名都伊斯坦堡,展開土耳其之旅。 藍廟 (Blue Mosque):藍廟建於 17 世紀,是世上唯一擁有 6 座傳音塔的清音寺。藍廟的面積很大,由於時間尚早,所以只有很少人在廟內祈禱。室內舖滿了地氈,雖然燈光有點暗,但正好讓人看清楚陽光下的彩色玻璃窗。可惜我們拍出來的照片都不太漂亮,可能是還未熟習在下雨陰暗天氣下拿著相機到處拍照的緣故。

由於藍廟是個現代仍被使用的清真寺,所以參觀是不收費的。由於外國觀光客很多,土耳其民風在凱末爾改革後也較開放,所以進入清真寺並不用圍頭巾,但仍需要脫鞋,穿著短褲、短裙者也需圍上寺方提供的布塊

。入寺內的信徒都要脫鞋,所以寺內的地板都鋪滿了地毯,可見土耳其、回教國家的地毯為什麼這麼著名了。您或許會好奇,大家都脫鞋,那室內不是會有股異香嗎?就算您聞到怪味,那多半是觀光客們造成的,因為回教徒在進入寺內參拜前,都會寺旁的淨身處洗淨手腳。淨身處通常是在清真寺的牆外設置棚子,裝設一排水龍頭和石凳。



進入清真寺,仰望天花板,不禁令人讚嘆,對宗教信仰的虔誠敬能使人們花如此大的心血去完成這麼一件偉大的建築。使得清真寺內部更漂亮的是照明的燈具,大型的圓形金屬圈上有著一個個的油燈,為了方便油料裝填,所以燈由天花板釣到離地面一人高度的地方。當然,今天燈罩中的燈油都換成燈泡了。 杜柏奇皇宮 (Topkapi Palace):佔地七千公頃,有四十三間廳堂、七十間浴室及兩百多間房間,以華麗繁複的巴洛克建築為主,加上鄂圖曼的東方線條,使她成為博斯普魯斯海峽旁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金角灣及馬爾馬拉海的交會點上有一座輝煌的建築,這就是從15世紀到19世紀鄂圖曼帝國的中心。

宮殿外側被稱為第一庭院,以其綠木郁蔥而聞名,第二庭院的右側,原來是籠罩在柏樹及梧桐的綠蔭下的宮庭的餐房,現在則成了帝國時代水晶製品、銀器以及中國陶磁器的收藏展示館。

第三庭院有謁見室、蘇丹合麥特三世的圖書館、蘇丹和其家庭的服裝展示館、珠寶館以及價值連城的中世紀撰本繪畫書籍。

聖蘇菲亞大教堂 (St. Sophia):它原本為基督教會興建,後來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在土耳其的地位,於是它就變成了伊斯蘭教廟宇。聖蘇菲亞大教堂內保留了一些有關基督教的壁畫,位置較高的還保存得十分好,可以看見耶穌肖像和聖經故事的畫面。

融合了東西方建築精神,後來鄂圖曼征服君士坦丁堡,則搖身一變成了清真寺。由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蘇非亞,始建於西元325年,後受損於戰亂,西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為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進行重建,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持續了9個世紀。

西元1453年6月,卾圖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終於走進了他朝思暮想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他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並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聖蘇菲亞大教堂的面貌。著名聖蘇菲亞大教堂就在藍色清真寺對面,兩座宗教建築彷彿在打對台

聖蘇菲亞教堂以紅色為主色,外型並不起眼。此刻當你走進聖蘇菲亞大教堂,雖說教堂內正進行的修葺工程或會煞了一點風景,但敢保證你準會像我一樣立時給當中的恢宏氣勢懾倒。

高聳的教堂內,氣氛莊嚴肅穆,大理石牆壁及天花上,便有不少昔日君士坦丁時代遺下、有耶穌基督及聖母等人的馬賽克宗教壁畫,只是受到後來的奧圖曼帝國主宰,教堂內卻增添不少伊斯蘭風格建築,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便是正中央最盡處的教壇,最頂端的聖母抱子馬賽克壁畫下面的一堵牆壁,便立有供伊斯蘭教信徒朝向麥加祈禱的一面聖龕;其他如以阿拉伯文寫上穆罕默德的金字、在增建的右翼設置的圖書館、供伊斯蘭教領袖安坐傳道的講壇,以及蘇丹專用的祈禱台座,均流露伊斯蘭教色彩。 臨離開前,可別錯過沿迴廊登臨二樓下望教堂景致及欣賞在此展示的馬賽克壁畫及宗教畫作,以及摸摸地下左方出口前、據稱有令人不藥而瘉果效的神奇淚柱,為旅程留下美好回憶。 土耳其國父紀念館 (Antikabir):為紀念土耳其共和國的創始人,凱末爾所建的紀念館,這是一座茶色的巨大石造建物,牆上刻有凱末爾勸勉民眾的嘉言,在以列柱圍的內殿之中,有一個黑色大理石的墓碑,1953年紀念館完成,凱末爾的遺體也遷移至此。在列柱圍繞的內殿中,有一塊大理石的黑色墓碑,紀念館面所設的博物館,展示著凱末爾個人的遺物與文件。

土耳其國父Ataturk生於1881年,本名為馬斯坦法 凱末爾 Mustafa Kemal,他是一個軍人,領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土耳其的反政府運動,1920年召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建立臨時政府,1922年廢除君主制度,Ataturk 1923年10月發表共和國宣言,遷都到安卡拉,就任土耳其第一任總統,以後土耳其的宗教和政治開始分離,例如廢止了依據回教教典制定的諸多權利等,使土耳其朝向現代化,獨立化邁進,且將國內的政治做了一番改革。所謂的 Ataturk 是1934年國會贈給凱末爾的尊稱,有土耳其人之父的意味,凱末爾於1938年逝世。 遊客對這位土耳其國父阿塔土克Atatürk 其實絕不會陌生,每張土耳其鈔票都有他的頭像,伊斯坦堡的國際機場也是以他命名,很多土耳其城市的廣場、街道和建築物都跟他的名字扯上關係。 土耳其人對國父紀念館高度重視,安全措施十分嚴格,背包等物品一概不准攜帶,相機只能拿出掛在身上。可幸我向來有壞天氣準備,否則照相機要給雨淋了。進入紀念館前要走一道長長的路,我剛巧遇上換兵儀式,便尾隨他們雨中漫步。 紀念館內氣氛莊嚴,土耳其人會對著靈柩肅然敬禮。紀念館外是一個廣場,廣場四周是博物館,介紹國父的生平、事蹟以及土耳其的近代史等。 駱駝商隊驛站 (Caravanserai)絲路為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條商道,而土耳其正位居這條歷史道路的中介點,傳遞歐亞文明。塞爾柱王國時期,土耳其境內設有許多驛站,並依駱駝日行腳程每30~40公里便設一個驛站,以保護及方便駱駝商隊休憩。 當年落腳商人都知道日出前、落日後,絕不出驛站的道理,以確保貨品及人身安全。導遊說,驛站如城,易守難攻,並有完善的行政體制,當年蒙古派2萬大軍攻打驛站,只有300名軍人守城,也竭力守了2個月,直到糧食耗盡投降。 由於驛站建造的十分堅固,又位在交通要道上,即便後來絲路沒落,由伊斯坦堡前往麥加朝聖的信徒,仍會在此投宿休息,直到19世紀火車出現,人們對驛站的需求不再,才漸漸轉型成觀光小鎮。 土耳其地下城市 (Underground City):就仿佛進入了一個複雜多孔的巨型瑞士乾酪,到處都是洞,房間之間有很多的窗戶,小路繞來繞去,上上下下的路有好幾層,必須要順著牆上的箭頭才不至於迷路。 一路上,到處都是穴居生活的痕跡,儲存油、酒和水的罐子,擠壓葡萄的水槽,油煙熏黑的公共廚房,牛棚馬圈和深的不可思議的井,據瞭解,每一座地下城都代表一個大的社區,比今天的社區文化建設還前衛,保證安全是地下城的最高準則,炊煙容易暴露行蹤,因此數個家庭共用一個廚房。 地下通道每一層的入口,都用一塊巨大的石門堵住,以防外面的入侵者進入,裡面的住戶則可以通過地道,在各層之間自由出入,而不被人發覺。這種防範敵人的石門為圓盤形,直徑約1.5米。石門的石質非常堅硬,並非當地所產的凝灰石。 在地下城內,人工開鑿的石梯抬頭可見,每層之間都以石梯相連。地下城的古代居民很注意相互傳遞資訊,牆上鑿有通話孔。這裡甚至還有學校,教室中間的講臺及兩排課桌,都是以原石鑿成。多卡帕多奇亞地區獨有的庶民建築,後來成為該地區觀光的主要賣點。 卡帕多奇亞 (Cappadocia): 一片令人目不轉睛的奇幻大地! 數百萬年以前,卡帕多奇亞東西面兩座,超過3000公尺火山Erciyes及Hasan劇烈爆發,不斷噴出的岩漿及岩塊,覆蓋了整個卡帕多奇亞的大地,冷卻凝固之後,因多次沉積產生了咖啡色、粉紅色、白色等不同岩層。 後來經過日曬雨淋及高原強烈溫差熱脹冷縮的風化作用下,形成了一大片全世界獨有的奇幻景緻。 卡帕多奇亞結合了自然與人文的特色,融合出一個獨特而豐富的地方色彩。 西元七世紀時,基督徒為了躲避羅馬人以及之後伊斯蘭教的迫害,大舉遷居卡帕多奇亞地區,並掩人耳目的開始鑿挖岩洞,作為住家或教堂,而教堂內的基督教壁畫則令人讚嘆。但因1453年奧圖曼帝國進入土耳其後,土耳其改信回教,在回教不崇拜偶像的原則下,許多壁畫遭破壞,多數是畫中人物的眼睛被塗掉。 又建立地下城市,開鑿的岩窟教堂,現在開發成Goreme National Park,與卡帕多奇亞的石柱景觀,共同在1985年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這是眾多岩窟教堂中的一個。卡帕多奇亞地區有好多個石灰岩山谷,像鴿子山谷、獵人山谷、寶劍山谷、駱駱山谷等,不勝枚舉。因為分散各處。 遠看卡帕多奇亞,香菇、倒甜筒狀奇岩怪石參天,近看卻是別有洞天,石柱竟是個城堡,土耳其人在石柱上鑿穴而居,但城堡,卻不只在石柱,就連地下也建有深達7層、可容納5000人的卡瑪克里地底城Kaymakli,這就是卡帕多其亞特殊的火山灰地形。 位於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部,高度平均為一千二百公尺左右,屬於喀斯特地形。在這裡,不只有天然奇岩,也有著千年的歷史記憶,百萬年前的火山爆發,火山灰泥與融岩落在卡帕多奇亞,經過千萬年的雨水沖涮,在地面上形成了許多形狀特殊的石柱與小丘,質地鬆軟,一碰就掉灰,但卻不易崩塌,冬暖夏涼,成為土耳其人穴居之處。 卡帕多奇亞奇岩區,處處可見洞穴教堂、民宅,今日,土耳其人早已不居住在洞穴內,卡帕多奇亞洞穴的新主人,己換成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石柱內已改建為現代化的旅館,洞穴內按摩浴缸、電暖氣、電視機、網路一應俱全,昔日的避難處竟成了觀光客趨之若鶩的景點。 土耳其地氈村 (Carpet Village):世界上最著名的三種地氈,分別出產自波斯、中國和土耳其。手工地氈以一個個繩結組合而成,三種名氈之中,只有土耳其地氈使用雙結。土耳其製作的地氈,其材料有羊毛線和絲線,一公分之內的結數越多,所需的工時越長,價錢也越貴。一公分內的結數從十六、二十五起跳,絲氈則可高達百結以上。 卡帕多奇亞地區以陶器和織氈聞名,所以此地男人一定要會燒陶,女人一定要能織氈。參觀織氈工廠時,才知道原來蠶繭也有雌雄之分,而織氈的功夫是以其在1公分平方中,打幾個結來論高低的,而高貴的織氈也以其正面反面花紋相同且可透光來分辨。

在地氈展覽館可見到一些特別的地氈款式,由全不經染色的毛線織成。整幅地氈只有不同深淺的米色、白色、咖啡色,色彩的變化,全靠不同品種羊毛及不同的顏色搭配,十分特別。欣賞土耳其地氈,先要看其質地,全羊毛是最好的,全絲質更適合亞洲的氣候。有些地氈之所以特別便宜,因為只有結上的部份是羊毛,而底子則是棉質,容易損壞。看底子是甚麼質料,必須看其地氈帶絮的終端才看得出來。 其次更要知道地氈的密度,結是愈多愈好,再下來便要看色澤。全絲的地氈應是既輕且薄而又柔軟,順光看和逆光看時,分別呈現不同的顏色。 土耳其製陶體驗 (Open Air Museum):來到阿凡諾斯AVANOS,除了買瓷器,除了置身奇岩怪石,卡帕多奇亞之旅,也可以來土耳其捏陶之旅,與土耳其的泥土做最親密的接觸。 卡帕多奇亞附近的阿凡諾斯AVANOS,是土耳其最長河流庫茲馬克河的上游小鎮,盛產陶土,已成為土耳其有名的瓷器產地。 這裡大小瓷器工作坊林立,不少陶瓷店更是建在洞穴中,隨便找一家走進去,不論買不買東西,店家都會很熱心的招待你喝蘋果茶或是土耳其紅茶。有時還可以讓旅遊人仕坐上工作檯,體驗一下土耳其腳動手拉坏的製陶之旅。 當然,店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旅客買瓷器,這裡的瓷器有分西台、奧圖曼等多種不同樣式,吸引不少旅客的目光。值得注意的是,買瓷器也須謹記土耳其購物須知,一定要殺價。 土耳其肚皮舞 (Gobek dans):早在埃及壁畫可看到肚皮舞的舞姿,中東地區伊斯蘭教世界有各自肚皮舞的特色,其中伊斯蘭教戒律較不嚴格的土耳其,肚皮舞最為流行。肚皮舞在土耳其,遊客必看。但提起肚皮舞,給人的感覺,是充滿色情和誘惑,想像中那些艷麗豐滿的舞娘,激情撩人的音樂,閃爍不定的燈光,舞娘利用肚皮擺動、手指、手臂、臀部、腹部、胸部,並且裝扮得性感迷人,不是誘惑是什麼? 其實肚皮舞不只是跳舞,而是生活,是藝術,是讓生活充滿激情和陽光的運動,是充滿文化特色的舞蹈。在中東地區,幾乎男女老少在聽到音樂時,都會暫時拋去煩惱,很自然的隨著音樂扭腰擺臀,快樂地融入只有音樂和舞蹈的世界裡。 肚皮舞是一種充滿女性味道的舞蹈,跳舞的過程中,任何體型的女性,都可以藉著特有的舞蹈動作,任意表現出自己的美,當然也可以很性感,也可以很自信,凡是女性,都可以隨著自己的美表現出不同的風情。 肚皮舞的阿拉伯原名為 Raks Sharki,意指東方之舞。土耳其則稱肚皮舞為郭碧舞(Gobek dans)。至於肚皮舞何時開始,歷史上已無可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說法。 其中一個說法是懷孕待產的母親,為了能順利分娩,接受姊姊建議,學蛇的曲線擺動自己的身體,重點集中在腹部,快速擺盪整個身子,呈波浪起伏狀,節拍音樂的加入,顯得輕鬆自然,果真順利產子,於是蔚為風氣。 一般認為,肚皮舞源自於埃及,希臘人則相信,肚皮舞與古時宗教儀式大有關連。另一種傳說是肚皮舞是身心合一的修身養性之舞,是神聖,崇高的宮廷舞,一如西方的芭蕾舞。但肚皮舞沒有芭蕾舞那麼高不可攀,也沒有的士哥舞那麼狂野放肆,從舞蹈的動作和對跳舞者的要求來看,肚皮舞更加接近自然,因為肚皮舞的動作無不出於自然隨意,對身體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其他舞蹈都要從小學起,要求腿長,身材苗條等等,肚皮舞卻完全不受年齡和體型的限制。 伊斯坦堡觀賞的肚皮舞,先是舞廳響起激烈的樂曲,性感的舞娘開始在舞池起舞,其動作激烈,全身扭動,渾身上下的關節完全運用上,最難的是把肚皮的動作發揮得淋漓盡致,略帶肥肉的肚皮每分鐘可震動數百下,確是厲害。 藍湖 (Blue Lake):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隕石窟,由很久之前隕石撞擊而成,日積月累的天然雨水及地下水,慢慢而變成現在的藍湖,由於湖水的反光,會因應天色而有所變化,時而藍,時而綠。 就我們當天所見,由於天空蔚藍,但有少量厚雲,所以湖水呈寶石藍色,水面非常平靜。這個湖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供當地人用抽水之用,湖旁附設了抽水系統。 湖的周圍,四野荒涼,碎石雜草,很有荒漠的感覺!而且很天然很舒服,沒有工廠、沒有高樓、沒有屋舍,大自然之感覺。在藍湖的左側,其實有一間仍在修建的駱駝旅館。

它是鄂圖曼式風格的建築,有少少近似普通的中東城堡,四方規整,線條分明。與拜占庭帝國風格的四角圓塔、高聳的建築有少許不同。 地下棉花堡 (Cotton cave):在進去的路途中,由於微雨的關係,路不是十分的好走,而且又有很多樓階,很辛苦的,一步一步的走到入口處!就是一陣又一陣濃烈的硫磺臭味,真是挺厲害的臭!也沒辦法啦,已經來了,一定要進去吧!

順著樓階一步一步進下去,聽見潺潺流水聲,視線亦慢慢清晰與光明起來!洞內有一定的照明系統,有足夠的光線給我們參觀!大家當然是狂拍,猛拍啦!經導遊講解,原來這是剛開了一個多月,屬於新開發景點,未有太多團及遊客到來,而旅遊書亦未有相關介紹。 這是一個地下的棉花堡,主要成分是礦物、硫磺、溫泉水及岩石組成,地下溫泉水充沛,流量頗大。而參觀者需沿著木製小道行走,不可踐踏木道以外的地方,以保護天然的景區,免受污染。我們在木製步道上,有一種好原始的感覺,感覺上好像去了一些特別保護區,或多年前到訪的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都是有相類似的保護措施及步道設計。 而這個較特別的是需要小心行走,因為溫泉水會流經步道之下,但有時因流量很多,水位會升至步道面,讓大家好像置身於流水中行走!亦因為流水中有礦物及硫磺成份,所以比較滑,假以時日可能步道都會積了一層礦物也說不定!經過20多分鐘,拍照的拍照,錄影的錄影,好快就看完這個景點地下棉花堡啦! 褐色棉花堡:導遊說再要吊大家的胃口,先去一個紅色的小型棉花堡泉眼看看,之後才到世界自然遺產棉花堡! 導遊昨晚已經叮囑我們今天穿拖鞋或涼鞋比較好,因為我們可以踏上棉花堡去體驗一下,以及拍照留念,所以易脫易穿為原則囉!我們要離開昨晚的酒店了,給大家看一看晨早的溫泉是怎樣的!開車大約15分鐘就到達褐色的棉花堡,到達後還需要行一段路才會到達。 這就是褐色棉花堡了,由於此泉眼釋出的物質是含有大量鐵礦成份,所以泉眼及泉水都偏紅褐色,因為鐵遇空氣會氧化變紅的原故!褐色棉花堡周圍的露天茶座及餐廳!整個泉眼的大範圍,同樣有著層層的結晶層級! 這就是泉眼啦~~是不是好像什麼潰爛症似的!下一回就帶大家去世界自然遺產---棉花堡啦! 棉花堡 (Pamukkale):土耳其棉花堡,有世界七大奇觀之美稱,由於泉水流過,所以形成一層層階梯狀的樣子,加上富含礦物質的原因,整個地形全部是雪白色的,彷彿軟綿綿的棉絮一樣,但實際觸感卻是硬梆梆的喔!而且想要踏在上面的人,一定要脫掉鞋子,才不會傷害原本的獨有風貌,加上這裡也有歷史悠久的溫泉,更是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觀看棉花堡的特殊奇景! 關於棉花堡的傳說故事,是說有一個牧羊人安迪密恩(Endymion),為了和希臘月神瑟莉妮(Celene)幽會,竟然忘記了擠羊奶,所以讓羊奶恣意橫流,覆蓋了整座丘陵,於是就有了美麗的棉花堡。 乍聽棉花堡的名稱,覺得這個名字很可愛,到底位置在哪裡?原來它是在土耳其西南部,會有這麼可愛的名字,是因為它的外型就像是鋪滿棉花的城堡,外觀像是白色棉花的東西,其實是地下泉水湧出往下流所形成的鈣化沉澱,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據說已有千年之久的歷史,經年累月的關係,最後形成層層疊疊,類似白色梯田形狀的階梯,遠看時,又像是一朵一朵的棉花團黏在山坡上,因為佔據整座山,很像城堡的形狀,所以才叫做棉花堡。 從棉花堡的上方往下一看,一面面像梯田的溫泉平台,就好像鏡子一樣,水波無痕的映照著藍天白雲,每面鏡子就有如不同的自然風景畫一樣,美不勝收。 而從另一個角度,由下往上看的時候,棉花堡又像極了剛爆發完的白色火山,乳白色的岩漿,覆蓋了整個山坡,那種奇觀,真是令人震撼。到這裡可以看見許多遊客手上都拿著自己的鞋子,從山上沿著曲折的小徑往下走,沿途更是有許多人邊走邊泡溫泉,形成十分有趣的景象。 土耳其的白色棉花堡,從兩千年前的希臘時代就是溫泉療養勝地,現在更是遠近馳名,成為土耳其最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棉花堡的泉水富含鈣、鎂等礦物質,只是因為水池的深淺不一,有些沒有超過腳踝,有些則可深達腰部,但水溫終年都保持在攝氏36~38度,據說對風濕、皮膚病、婦科病、消化不良及神經衰弱等有特殊效果,到這裡來記得一定要來體驗泡溫泉的樂趣。 以弗所(Ephesus):今名以弗所的艾菲索斯,意即山上的城市,為聖約翰完成聖經以弗所書所在地,也是中亞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古城,即使如此,亦僅剩三成的建築,依稀可辨原貌。 悠然地隨眾遊覽,市政廳(Basilica)失去屋頂的廊柱,挺立在成片頹杞的廢墟中。門楣及殿堂不時可見希臘與羅馬神話裡耳熟能詳的神人雕像及浮雕殘跡,惟只旅遊之神墨丘利(Mercury)、勝利女神(Nike)、赫丘力士(Hercules)及蛇髮女妖梅杜莎(Medusa),面目身形尚稱完整,可以為辨,眾神昔時盛裝之景,如今無從赴宴,只存私心竊想! 昔列世界第三、小亞細亞第二大的塞爾蘇斯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門廊上倖存良善、思想、知識與智慧的四女神像,出乎意料的完整,俯視來客,緬懷過往,至於曾經容納兩萬五千人的劇院,則已敗毀不堪,卻仍得接受遊客任意的踩踏與攀爬,不知尚能屹立幾時? 以弗所城建成後不久,安德洛克勒斯在與卡裡亞人(小亞細亞古代民族,Carians)的戰爭中戰死,以弗所城後續發展變得緩慢。西元前7世紀,辛梅裡安人(Cimmerians)攻克以弗所,焚毀整個城市,包括該城附近的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the temple of Artemis)。 西元前6世紀,呂底亞國王克羅伊芳斯(Croesus)率軍奪取以弗所,下令重建該城。不久,波斯人滅掉了呂底亞王國,繼續擴建以弗所,疏浚港口,開辟了自以弗所經呂底亞舊都薩迪斯至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蘇薩(Susa)的商路。西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揮師征服安納托利亞,刺激了以弗所城的商業,其部將利希馬科斯(Lysimachos)駐守該城,頒布鼓勵貿易的法令,使該城成為愛琴海東岸的貿易中心,同時沿城周邊地帶興建防御工事,城內面積達九平方公裡。在這個時期,城內第一次擁有了劇場、賽跑場和競技場 西元17年,以弗所城毀于大地震。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比略(Tiberius),下令重建。哈德良(Hadrian)時期,城區主要建築的風格,由希臘特色轉變為羅馬特色。由于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選擇在以弗所旁邊的夜鶯山安度晚年,故基督教被引入該城。西元6世紀,以弗所城通往愛琴海的河道嚴重淤塞,造成貿易中斷,居民被遷至阿亞索魯克山(Ayasoluk)一帶,透過陸地與周邊地帶開展貿易,城內變為宗教活動場所,興建了著名的聖‧約翰教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專門視察過教堂。1090年,以弗所被塞爾柱突厥國攻占,希臘化和羅馬化時代的文化遺跡基本上得到了保護。奧斯曼帝國時期,開始了對遺跡的研究。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以弗所被辟為旅游景點。 目前的以弗所古城遺址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長約兩公裡,主要殘留建築有︰石柱甬道、阿耳忒彌斯雕像、羅馬皇帝多米申(Domitian)祭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壁畫、基督一性論學派領袖狄奧多西浮雕、哈德良皇帝廟、聖‧約翰教堂、圖書館、劇場、浴室等。 巴格門古城 (Pergamon):位於土耳其西部愛琴海附近,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紀時。 巴格門曾經是古希臘最繁盛的古城之一,當時的巴格門,人們對宗教方面也非常熱愛;因此在這裡仍可找到敬奉宙斯、雅典娜等希臘神話中著名人物的神殿遺跡。 而巴格門圖書館更是當時世界第二大的圖書館。它更曾被用為收藏寶藏的地點,近代考古學者又在這裡找尋到一些古跡,証明了它是第一個有人類居住的石器時代的地方。 巴格門古城是個位於高山上的衛城,像雅典的巴特濃神殿一樣,有寺廟、遺跡和美麗的風景。雖然巴格門古城大多數經已崩塌,幾根羅馬柱乘著小片屋簷,略帶點殘破的憂傷,但氣勢仍舊磅礡。這裡還有一個能容納萬名觀眾的歌劇院依山而建,從劇場可眺望山下平原,景色非常壯麗。這裡還有其他古時的神殿、監獄及精神病院的遺跡。
旅客還會發現古城內有前人精心設計的水道,從遠處的山頭,把水引通到古城。足證巴格門古城在遠古時期,已是一個具建築範模的城市。 巴格門古城遺留下來的古蹟,雖比以弗所古城小,但當旅客站立在山頭上眺望時,你會感受到另一番的景象。 特洛伊古城 (Troy):特洛伊古城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不過在經過無數次戰火焚毀及天災洗禮後,餘下來的遺跡亦不多;留下來的只有矮矮的牆身,但這裡風景依然動人。特洛伊位於海岬之上,俯視著歐亞之間的重要貿易通道,即地中海與黑海之間的航道。前往參觀大木馬及古城特洛伊的歷史遺蹟,特洛伊這地方可以名垂千古的原因,就是拜公元九年前古希臘詩人荷馬著史詩著寫的《伊利亞特》裡描述的一場戰爭木馬屠城記開始;這場戰爭描述了英雄征戰、死亡暴力、以及文明輓歌的特洛伊之戰。一般對特洛伊戰爭的印象,大概停留在木馬屠城記的故事人物,以及讓特洛伊城,毀於一夕的神奇木馬。真正發生過。但是這個家傳戶曉的故事,令大部遊客的注意力,均放在彷照它製造的一隻木馬上了。於1870年由知名考古學家-亨利˙蘇里曼首次發掘。

就科學觀點而言,此遺址為安納托利亞與地中海世界之文明第一次接觸的重要見證。此外,亦證明荷馬史詩-伊利亞德所載,西元前13-12世紀,從希臘來之斯巴達與阿該戰士圍攻特洛伊之史實,也引發一些偉大創作藝術家之靈感。1998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而遊客所見到的是一個被高度商業化的遺址,有著各種商店、廣場及遊樂設施。亦因為遺址的挖掘工作非常頻繁,致使遺址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杜馬伯爵皇宮(Dolmabahce Palace):來到伊斯坦堡,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左岸的杜馬伯爵皇宮,門口站著雄赳赳的衛兵,背後皇宮大門盡是繁複華麗的洛可可式雕刻,讓人眼睛一亮。這座美麗的皇宮建於1843至1856年間,由蘇丹阿布度艾錫 (Sultan Abdulaziz)下令興建,當時已是鄂圖曼帝國沒落之際,在境內逐漸走向歐洲式改革的聲浪下,打造了這座蘇丹皇宮,令帝國負上極大的財政壓力 。 搭乘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遊船,除了觀賞海峽兩岸古蹟、飯店、大學以及不少作家 、 畫家等藝術創造者的居所之外,很難不被面海的度瑪伯卓皇宮所吸引。那600多米長的壯麗大理石立面,巴洛克的繁複圖案加上鄂圖曼的東方線條,使度瑪伯卓皇宮,享有宛如博斯普魯斯海峽皇后般的尊榮。 十九世紀中葉,當老皇宮杜普卡柏宮不敷使用,也不夠現代化時,鄂圖曼君王阿布 度艾錫將原本是木製面積又小的度瑪伯卓皇宮。改建成富麗堂皇的蘇丹居所,可媲美英國白金漢宮和巴黎凡爾賽宮,甚至遠超過歐洲任何一座皇宮。 這所現代化皇宮,有大花園。室內裝飾華麗,宴會廳中央懸掛著英女皇維多利亞贈送的大水晶吊燈,重達一公噸以上,上面還有750個燈座。 整座皇宮連花園在內,共有11萬平方米,宮內房間眾多,猶如迷宮。並收藏有不少名家名畫,分佈於宴會廳及客房。 宮外的庭園設計精美,環境優雅,有許多極富人情味的雕塑。事實上,主宮最精采的便是宴會廳,挑高36米的圓頂讓人屏息,屋頂四周畫滿壁畫,令延伸的視覺效果讓 2,000平方米的大廳,看起來更加壯麗。 宴會廳裡共有56根大圓柱,遙想當年蘇丹,就是坐在宴會廳的主位,接待貴賓及謁見朝臣、外使,並且以這座超級豪華的皇宮,來彰顯自己的權能與財力。 新皇宮和近代土耳其歷史的關係深遠。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位總統凱末爾,以此宮為官邸,並在此和許多國家領袖會談新土耳其的建國方略和世界和平。 這位土耳其之父更死在此宮,皇宮中的每一座時鐘,為此凝結了時間,定時在九點零五分。 土耳其傳統大市集 (Grand Bazaar):要看伊斯坦堡人的庶民生活,那就得逛逛市集。現今是中東最大的市集,至少有三千家以上的土耳其傳統商店,共有廿多個出口,以金飾街為主要道路,其他道路向旁邊延伸,整個結構有點像一支扁梳。多采多姿、琳瑯滿目的各式土耳其傳統與紀念商品,讓您精神振奮、眼睛為之一亮,並體驗異國情調及享受殺價購物的樂趣,也順道帶點收穫給遠方的親友吧! 大市集中的顧客大部分都是觀光客,所以這裡連皮箱都有得賣,萬一您買了太多東西行李放不下,再買個行李箱就不用愁了!香料、蘋果茶、土耳其紅茶是必備的商品,除了香料,香料市場還是伊斯坦堡的乾貨集散地,包括杏桃乾、無花果乾、沙棗乾,榛果、杏仁、松子、開心果、核桃,一應俱全,熱情的店主會從大袋子裡摇出一杓,免費品嘗。 另外,地中海產的天然海綿、散裝香水、古龍水、燈飾、肚皮舞裝、披肩、圍巾、土耳其軟糖 (lokum) 、藍色魔鬼眼的避邪物、盒裝的蜂巢蜂蜜、橄欖油,也是遊客常買的禮品。這裡也有不少飾品,除了土耳其人避邪的惡魔眼飾品、造型特殊的銀飾之外,還有很多金飾店,這裡賣的大多是14K金,金價相當便宜,一個長約四公分全部鏤空雕刻的K金十字架只要25美金。 當然,這價錢是要殺價才有,在這裡購物,千萬不要忘記殺價,盡量發揮香港人在夜市訓練出的功力吧!通常可以從五六折殺起,或算個整數,要適度的堅持,甚至擺臭臉給他看,或是請同行的人裝出不耐煩的樣子。 年輕人說自己是學生沒什麼錢,同行的一起算好要幾件一起講價,或者告訴他我一買,其他同伴也會一起進來買,也是好方法。這裡的商店老板,此起彼落的熱情招呼及精通好多國的問候語,也常會對女孩子甜言蜜語,問問你從哪兒來,往往是最常用的開場白,可別因為他用國語跟你說你好嗎,就高興得忘了殺價喔! 林林總總的商店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如果你喜歡飾品,金、銀、琥珀都是好選擇。土耳其石在土耳其並不常見,因為這裡只是集散地並非產地,琥珀也是同樣的情形,但通常品質比較有保障,至於土耳其石的真假就很難說了。 惡魔眼是一種玻璃製品,大多是藍色,這是土耳其人避邪用的物品,跟中國人佩帶玉的功能差不多,惡魔眼常被做成釣飾、墜子、手鍊、項鍊等等的樣式。

回教女人包頭的頭巾都當然是少不了的,但出乎意料的並不便宜,漂亮的都要好幾十美金。另外彩繪的磁磚、磁碗、磁盤也是值得一看的,市集中也有皮件、地毯、古董店。

比較特別的是土耳其人喝茶用的小玻璃杯,弧線的造型配上磁盤或金盤,再配個異國風味十足的拖盤,你回香港後就可以請親朋好友喝個道地的土耳其茶了。 伊斯坦堡(Istanbul):土耳其是個四季分明的國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陽光、海洋、山岳與湖泊,讓前來度假的遊客,自日常公式化的焦慮中釋放壓力。

從四月到十月,土耳其境內絕大部分都屬於宜人的氣候,不論是在沙灘嬉戲、或徜徉於湖光山色,各適其適。同時,土耳其悠久的歷史背景,更使得這片土地蘊含了十三個文明世代的文物寶藏。即使短暫的停留,也能讓人一窺這個國家宏偉的歷史。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的重要城市,雙臂環抱兩塊大陸:一邊延伸至亞洲,另一則為歐洲。許多遊客盛讚此地是歐亞大陸的明珠。 在伊斯坦堡不需半天時間,就會發現橋上總是聚著釣客;後來,土耳其導遊告訴我,伊斯坦堡人真的很愛釣魚,閒暇沒事時也會把手機關了,跑去釣魚!加拉達橋上長排的釣客,已成伊斯坦堡奇特的城市景觀,儘管,河裡有許多載貨、載客的船,河水顯然還是很乾淨,因為我在橋上好奇的東看西瞧,發現釣客個個還真的有不少收穫。 土耳其人愛喝茶,走到何處何地都喜愛,也難怪會發明這種手提茶盤。雖然身為土耳其第一大城,擁有1200萬的人口,建築密集,也會塞車,怪的是,人來潮往中,空氣裡卻總漫著一股悠閒,讓人忍不住想閒晃起來。 旅遊伊斯坦堡,要看的東西實在太多!單單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博物館、新舊皇宮、地下宮殿,一整天的時間都不夠細細瀏覽。 伊斯坦堡博斯普魯斯海峽 (Strait of Bosporus):暢遊博斯普魯斯海峽最好的方法就是搭船了!這段航程除了可以看博斯普魯斯海上風光,也同時欣賞伊斯坦堡歐陸區和亞陸區的迷人風景。博斯普魯斯海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之間,東連黑海,西通馬爾馬拉海,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博斯普魯斯在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古希臘萬神之王宙斯,曾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從這條波濤洶湧的海峽游到對岸。海峽因此而得名。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由於兩洲各國間的商貿等各種交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率領軍隊西侵歐洲時,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建造了一座浮橋。東羅馬帝國時期十字軍東征時,曾乘船渡過這裡,直逼耶路撒冷。 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後制定了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英、法等國曾達成一項秘密交易:如果它們在戰爭中取勝,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大片土地,以及這兩個海峽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的島嶼將歸俄國。交換條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艦可以自由通過海峽。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列寧宣佈廢除這一秘密條約。如今,海峽兩岸的土地主權均屬土耳其。通過這個海峽的船隻,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羅簽訂的《關於海峽制度公約》的規定行駛。在海峽南端的最窄處,飛架著世界第四大吊橋、歐洲第一大吊橋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它氣勢雄偉,橫跨在海峽西岸的奧爾塔科伊和東岸的貝伊勒爾之間,連接著歐、亞大陸。大橋於1970年動工興建,1973年建成。整座橋長1560米,橋面寬33米,可同時並行6輛汽車,橋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兩端引橋分別為255米和231米。橋的兩端各有一呈「門」字形的高達165米的橋塔,位於東岸的重5萬噸,西岸的重6萬噸,橋塔的牽引力達15400噸。 大橋水中沒有橋墩,整個橋身以兩根巨大的鋼索牽引,支撐著整個橋面,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整座大橋宛若一條長虹飛架在海峽兩岸,溝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和運輸,方便了兩洲人民間的交流。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中央,有從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則有從馬爾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魚群季節性地隨水流往來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使得這一帶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樹叢,片片翠綠;高樓、小屋,點點朱紅。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立岸邊。在海峽的中段,兩岸各有一個14-15世紀的古堡,像一對威武的雄獅,昂首挺立。海峽的自然風光與歷史古跡相映成輝,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成為土耳其的著名旅遊景區之一。 伊斯坦堡 伊斯迪克拉爾大道 (İstiklal Caddesi) :伊斯坦堡新城區時尚新風貌,伊斯坦堡自19 世紀初葉起,在塔克辛廣場 (Taksim Square) 附近的伊斯迪克拉爾大道上,修築了歐洲各國駐伊斯坦堡的使館,這些使館建築大都採用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風格。 伊斯迪克拉爾大道的土耳其文是獨立大道的意思,這一帶被稱為新區,也是伊斯坦堡的時尚地段,兩旁多是古老的歐洲式建築。伊斯迪克拉爾大道只供人步行,唯一可以通行的車輛是路中間的有軌電車,叮叮噹噹悠緩地開過伊斯迪克拉爾大道。 伊斯迪克拉爾大道,此處屬於新世代,大道兩旁多為新朝時髦的店舖,食店、唱片店、書店、時裝店等,街上行人亦多是年青男女,漫步其中,感受到在舊城區沒有的一分青春氣息。服飾店也可以嗅出最新的流行時尚,裡面售賣的入時商品,教伊斯坦堡的青少年趨之若鶩,有包頭巾的傳統派,也有頭髮染成怪異顏色髮型的新潮客。如果對歐化的新區感到乏味,可以去到伊斯迪克拉爾大道兩旁的小巷遛達,那些傳統的果菜店,門口擺著海產的海鮮館子,乃至販賣土耳其特產的禮品商家,仍然流溢濃厚的土耳其情調。 伊斯迪克拉爾大道兩旁餐廳、咖啡館和酒吧林立,來這兒不愁找不到吃喝玩樂的玩意兒。這條大街上無論什麼時候去都是萬頭鑽動,隨便鑽進路旁一家自助餐廳,就可以吃到價格和口味都很道地的在地小吃。 土耳其料理其實是以牛肉、羊肉、雞肉為主,常常切成小肉塊,與蔬菜一起料理,或是將肉剁碎作成碎肉團,上舖乳酪,然後填進青椒、茄子,口味和中式燴菜有幾分相似,差別在土耳其料理,著重用新鮮的食材來呈現原汁原味,例如大量使用番茄、橄欖油、洋蔥、大蒜、優格。另外土耳其料理也會使用許多中東的辛香料,如蒔蘿、蘿勒、青辣椒、薄荷葉等,讓菜餚的味覺層次更加豐富。

伊斯迪克拉爾大道大街上的行人不少,看來都是趁假日出來逛街購物。大概有幾十次吧,經過的土耳其人停下回頭好奇打量我們,其中有三、四次,這些當地土人直接開口就是英文的招呼:嘿,你好嗎?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來啊?真榮幸認識你,再見。其實土耳其本身就是非常熱情好客的民族,不論是在餐廳或商店裡,他們友善得待你如朋友、兄弟,臉上永遠掛著笑容。即使沒人理會,亦會親切跟你道別。或許是遵循伊斯蘭教古蘭經的教義,土耳其人有誠懇待人的習慣,並且以熱情好客而自豪。土耳其人的就是這麼地親切好客,而且這印象一直到我們離開後,一點兒也都沒改變。 終於到了和美麗的土耳其說聲再見的時候,早上吃完早餐後,收拾行理,然後前往機場搭機,飛到中東的杜拜機場,再經新加坡飛返香港。返到香港機場,領回行李後,再回想著曾經走過的地方,帶著滿滿的回憶,返抵闊別多日的家門,結束這難忘的古文明之旅。在這旅程中,不只帶回美麗的照片及戰利品,旅程中愉快的回憶及美感,也將永遠存在我心中。